竹节参
2017-08-10 中药材研究所 阅读人次
一、概述
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竹节参Panax japonicus C. A. Mey.。以干燥根状茎入药,中药名竹节参[Rhizoma Panacis Japonici]。别名:竹节人参、白三七、竹节三七、野三七、明七等。其野生品主要分布于恩施石窑、双河,宣恩椿木营,鹤峰中营及神农架自然保护区。人工栽培品主产于恩施双河、石窑,宣恩椿木营,咸丰二仙岩等地。竹节参根状茎含竹节参皂苷Ⅲ、Ⅳ、Ⅴ,苷元是齐墩果酸。还含有人体必需的18种微量元素。其中蛋白质含量为10.33%,各种氨基酸含量为9.16%,总皂苷23.89%。竹节参味甘、微苦;性温;归肝、脾、肺经;具有滋补强壮、散瘀止痛、止血、祛痰的功能。还有增强学习记忆,增强运动耐力和抗衰老等明显效果。主要用于治疗病后虚弱,咳嗽,咳痰,劳伤吐血,跌打损伤,痛肿,外伤出血,闭经,产后血瘀腹痛,寒湿痹痛等症。
二、植物学特征
多年生草本,高60~120cm。根茎横卧,呈竹鞭状,肉质肥厚,白色,节间短。茎直立,圆柱形,表面无毛,有纵条纹。掌状复叶,3~6枚轮生于茎端;叶柄细柔,长4~9cm;小叶通常5片,薄膜质,阔椭圆形、椭圆形、椭圆状卵形、倒卵状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,长5~18cm,宽2~6cm,最下两片形小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边缘锯齿细密或呈重锯齿状;上面叶脉无毛或疏生灰白色刚毛,下面无毛或有时脉上密生柔毛;小叶柄极短。伞形花序顶生,单一。栽培品多生有侧花序。小花多数,具细柄;花萼绿色,先端5齿尖;花瓣5,淡黄绿色,卵状三角形,先端尖;雄蕊5,花丝背着,花药椭圆形,纵裂;子房下位,2室,花柱2枚,离生,外弯。核果浆果状,球形,成熟时上部红色,下部紫色,内有种子3~4粒。花期5~6月,果期7~8月。
三、生长习性
竹节参通常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出土,6月初展叶完全,6月中、下旬开花,7月上旬结果,8月中、下旬果实成熟。9月中、下旬地上植株枯萎,地上部分全生长期180天左右。 竹节参喜肥趋湿,忌阳光直射,喜寒冷隐蔽的环境,生长在海拔1200—1800m的二高山和高山老林下腐殖质层深厚处,人工栽培需搭设荫棚。
四、生长操作规程
1、选地整地搭棚
竹节参适宜在肥沃疏松的土地中生长,山地气泡土或腐殖质层较深的土壤均可,要求坡度15—20度。生荒地要翻耕2次,清除杂草、石子等,耕细整平。搭棚:如以木桩和铁丝、杉条、树枝为材料搭棚,则木桩高为1.8m,桩栽在每畦中间,入土30cm ,行距为1.5m,桩距为1.2m,棚架内空1.5m,棚架育苗荫蔽度应控制在65%左右,移栽控制在55%左右。如用水泥桩、铁丝及遮荫布为材料搭棚,则作水泥桩2m长,入土40—50cm,行距3m,桩距2m,每隔1畦在畦中心栽一排水泥桩,内空1.5m。
2、播种育苗
竹节参对肥料需求量大,比较耐肥,底肥常用饼肥、厩肥、磷肥或复合肥混合而成。施用猪、牛粪必须充分腐熟整细,亩需火土灰及厩肥3000kg,磷肥100 kg,饼肥100 kg沤制后整细,均匀撒于地块。
育苗采用当年种子经湿沙贮藏处理,于9月下旬至10月播种,沟厢规格为畦宽1.3m,沟宽20cm,沟深15cm,采用撒播方式,粒距5cm,亩用种量5kg。播种后,在畦面上均匀盖上一层3cm厚的火土即可。
3、移栽定植
育苗1-2年即可移栽,在秋季9-10月,将幼苗按大、小分级,畦沟规格与育苗相同。移栽第一年行株距为13.5cm×13.5cm,隔一年后将株距改为行距,从中移株成13.5cm×27cm,第三年定植为27cm ×27cm,第二年移栽也在第三年定植。
4、田间管理
全年除草4—5次,经常保持参园清洁,结合除草松土2—3次,松土应在晴天进行。每年追肥1—2次,追肥多用稀释的人粪尿及磷肥、复合肥等。追施人粪尿一般在开花期进行,每[FS:PAGE]亩2000—3000kg,花期结合松土,施过磷酸钙每亩40kg,以促进果实成熟和根茎生长。 6—7月结合中耕除草,摘除侧花序,保留主花苔,促进种子成熟,9—10月结合施盖头肥进行培土,以利防寒越冬。
5、病虫害防治
①立枯病和疫病:为苗期和成株期主要病害,发病率在15—20%,防治方法:代森锰锌800倍溶液或1:1:120波尔多液喷雾或灌根防治。
②根腐病:用多菌灵600倍液或1:1:100波尔多液防治,发现病株应及时清除,在病穴撒上生石灰消毒处理。
③虫害:地下害虫有地老虎、蛴螬及金针虫等。生长期可结合追肥,在人粪尿中兑入敌百虫或乐果1600倍液灌根防治。
五、采收加工
竹节参收获年限为移栽后的第四年,收获时间为9月中下旬。待地上部植株枯萎,去掉荫棚,采挖地下部分,去掉残留茎叶芽孢及须根、泥土,烘干或晒干即可入药。竹节参折干率为33%左右,一般亩产干货340kg。